浅谈高中诗歌鉴赏教学
2020-11-10 14:27:47
鉴诗如品茗  “泡开”才懂情      我曾问学生:如果把整张语文试卷比作一场宴饮,那么其中诗歌鉴赏是什么?答案众说纷纭,多是美酒佳肴。我说:是茶!它不似菜香,不及酒烈,却最是回味无穷。大家想想是不是这样,大家都知道茶水好喝,且益处多多,但如若我们直接从茶罐里抓出一把,塞到嘴里大口咀嚼,会好吃吗?鉴诗如品茗,“泡开”才懂情。由于诗歌的语言具有高度凝练的特点,学生要学会鉴赏,就要从有限的字数中,读出作者深藏其中的内在语言,理解语言背后的情韵,并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含英咀华、居敬持志,而不是不加品读,牛嚼牡丹,囫囵吞枣。          你也许听过这么一段话,是描述每一泡茶的口感的:一道水,二道茶,三道四道是精华,五道六道也不差,七泡有余香,八道有余味,九道十道仍回味。那么我就以此为喻,浅谈诗歌鉴赏教学中这杯茶,要怎么个泡法,一些统一的技法这里就不谈了,单谈所谓“茶道”的部分,一孔之见,如有不妥,还望大家多多批评指正。      第一道:题目      以《近试上张水部》为例: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这是唐代诗人朱庆馀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是一首在应进士科举前所作的呈现给张籍的行卷诗。前两句渲染典型新婚洞房环境并写新娘一丝不苟地梳妆打扮。后两句写新娘不知自己的打扮能否讨得公婆的欢心,担心地问丈夫她所画的眉毛是否合宜。此诗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籍,以公婆比主考官,借以征求张籍的意见。全诗选材新颖,视角独特,以“入时无”三字为灵魂,将自己能否踏上仕途与新妇紧张不安的心绪作比,寓意自明,令人惊叹。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即可先出示诗歌内容,让学生描述,猜测诗歌写的是什么,最后再出示题目,让学生有恍然大悟之感,由此引出这第一道茶,讲解鉴赏诗歌题目的作用。      第二道:作者      学生一般对知人论世有一些概念上的理解,但可能仅限于流派和写作风格的区别,对于诗人自身遭遇和境况以及诗人所处朝代的国势和朝政鲜少关注或知之甚少。比如可以结合少历繁华、中经丧乱、晚景凄凉的人生经历让学生体会李清照的诗词也未必“婉约”,结合对苏轼的生平的积累理解词人虽被流放到万里之遥的天涯(海南),处境艰难,但由于受到佛道思想的影响和黎族百姓的热情欢迎,因此表现出曾点具有的那种逍遥自在、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即使被贬也并不哀伤,造就“用舍有时,行藏在我”的阔达内心。      第三道:注释      具体鉴赏时,我们首先要高度重视注释,坚信小字里有大文章。其次要认真阅读注释,要尽快明确注释的作用,以便有所取舍。第三要力争从注释中有所发现,特别是对理解诗人的情感和表现手法有帮助的要仔细揣摩,有时还要关注诗词的地位和风格。      第四道:词语      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对词语的鉴赏是鉴赏诗歌的有效途径。以《声声慢》为例:叠词生趣,在对比阅读中促进学生对语言节奏性与音乐美的体会品赏,明白“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情绪递进与氛围烘托;手法出境,通过对反问手法的理解,明白词人“无疑而问”的用意,体会更加强烈的愁怨与哀情,促进学生对“象外之象”的感知,培养学生情感品味的审美能力;意象导情,区分显性情感词语和隐性情感词语,读懂诗歌的言外之意、话外之音,搞懂诗人的难过、伤心为何总是伴随着“梧桐、细雨、黄昏”。      第五道:想象      诗歌语言的用字遣词常常以单一字词表达丰富的内涵,有时超出汉语的基本组合逻辑,甚至违背汉语的基本规律,但恰恰就是这些表现上的艺术,让人必须加入想象元素,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Powered by wqCms5.9 with Wangqi Inc.